1929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1949年8月长沙解放,沈志云赴武汉考大学。报考的学校有唐山工学院、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这三所大学先后都来了录取通知。因为当时唐院在当地声誉高,有“铁饭碗”之称,沈志云最终选择了来唐院机械工程系读书。1952年7月,因当时国家急需人才,沈志云提前一年大学毕业。毕业分配时,沈志云填写的三个志愿都是工厂,但结果是留校在理论力学教研室任助教兼秘书。1957年沈志云刚从理论力学教研室回到车辆教研室,学校就选送他到苏联去留学,专门学习铁路车辆修理方面的课程,沈志云在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现在的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留学,学习车辆修理。1961年,沈志云在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毕业,获得技术副博士学位。
198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举行的国际车辆动力学协会的会议上,沈志云宣读了《韶山4型动力学计算与分析》论文,外国专家们惊叹,原来中国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了。从此以后,这个协会的年会沈志云一届未断。第13届年会就在西南交大举行,由沈志云担任主席。
1982年11月,沈志云赴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在美国的一年零三个月,沈志云主要进行了两项课题的研究。第一项,是与麻省理工学院赫追克教授合作,进行轮轨蠕滑力模型的研究。车轮在钢轨上滚动时,还有微小的滑动,车辆动力学称之为轮轨蠕滑。如何定量地确定轮轨蠕滑的力学特性,是车辆动力学的难题。上世纪60年代末,荷兰卡尔克教授提出轮轨蠕滑理论,成为本学科的理论权威。但卡尔克的方法过于复杂,不能直接用于计算机动态仿真。沈志云在研究卡尔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自旋的非线性轮轨力简化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写成了论文,1983年在第八届国际车辆动力学年会上宣读后,被卡尔克评价为铁路车辆动力模拟最好的模型,是“1983年蠕滑理论新发展的标志”。这以后“沈氏理论”被各国专家广泛采用,加拿大和丹麦的博士生还作为论文进行研究分析。但沈志云回国后,从不提“沈氏理论”,认为只是一个方法的改进而已。直到1991年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卡尔克的科学名著《三维弹性体滚动接触》,书中10处提到“沈—赫—叶氏理论”,“沈氏理论”才为国内所知。
第二项研究,是与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协作进行的,北美铁路最佳轨头打磨型面的研究。沈志云负责对各种型面的磨损特性进行动力学评价。通过研究找到的轨头打磨最佳型面,已经在生产中运用。在车辆动力学的研究领域里,沈志云通过跟踪和局部推进,使自己处于国际前沿。这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研究车辆动力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实现对铁路车辆运行的控制。1984年沈志云从美国回来,开始了迫导向转向架的研究。这种转向架在运行时,轮缘与钢轨平行,冲角为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铁路的轮缘磨损问题。1987年,我国铁路第一台迫导向货车转向架,在云南米轨铁路投入运行。在铁道部组织的鉴定会上,专家们一致评为国内首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9年底,沈志云完成了铁道部重点科研课题“大载重低作用力货车转向架可行性研究”。沈志云总结出达到低动力作用的4个基本途径,提出了4种低动力作用的货车转向架的设计方案并论证了达到预定目标的可行性。这一成果被许多人称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最经济合理的技术路线”。
沈志云教授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建成了以轮轨关系研究为基础,以解决重载、高速、安全问题为目标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这所铁路系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凝结了沈志云教授7年的心血。
1988年,沈志云提出在我国建立机车车辆滚动振动整车试验台,在实验室里模拟400公里时速列车的动态环境,以此来研究开发重载和高速铁路的新技术。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1994年大年三十,试验台一次试车成功。
1997年,我校机车车辆滚动试验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沈志云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以“结合科研,培养机车车辆高水平人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991年沈志云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入选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