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西南(唐山)交大的读书风气很盛,大家喜于钻研学问,破解难题,孜孜不倦,这是可贵的校风。
侧重书本了,课外活动相对少些。特别是1937年前,在唐山时候,同学们夹着书本上图书馆,泡在教室内,或固守宿舍,埋头苦念。
那时确实也有课外活动,如黄洪熙弹吉他,邓以纯吹小号,陆能源的长笛等。在体育方面,戴根法跑万米,郭振干、尚澍喜足球。徐家增老师鼓励同学们多从事体育,他自蓟的双杠、单杠颇有惊人的表演。记得他还指着跳高架鼓励我说,“你跳过这个就破学校记录,把横杠放在1.63米处(学校记录为1.62米),我一跃而过,皆大欢喜。
抗日战争以前,母校的课外活动多属分散的、个人的行动。
1938年,学校搬到内地,抗战空气浓厚,在杨家滩开始有集体歌咏,合唱抗日歌曲。尽管读书仍居绝对首位,但校园内的空气比在唐山时活跃多了。
60年前,学校来到杨家滩和平越,最使人不能忘怀的可算是唱歌了。同学们自愿组成二三十人的歌咏队,变单独演唱为集体演唱。最普通的歌曲有《黄河颂》、《打回东北去》、《南泥湾》、《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等。当今在电视里仍然看到、听到这些名曲的表演。怎能料到六十年前母校一度风行的音乐,如今却能重现呢?记得男女四部合唱也风行一时,还有赵惠侨、黎先荫、曾昭谏和我的男声四部合唱,我们时常站在平越草场上,地点不拘,形式随便,表情认真,有照片为证。
一些同学在平越南门租用两间小房子,取名“音乐室”,课余之暇,常常拉拉唱唱,别有风味。
与歌唱同时存在的算是话剧了。多才多艺的班级同学,排演《日出》、《雷雨》等名剧。经历数十年沧桑和演变,这些名剧同样再现舞台上,实在是余味无穷。
不少同学喜爱排球。当时跨班级的排球队有湖南队和广东队。在徐家增老师和他的助手带动下,两支球队之间经常有赛事。啦啦队插旗呐喊,队员摸爬滚打,确实认真,此起彼伏,互有输赢。文化体育为学校增添不少活力。
除了排球还有足球。看吧,伍耀伟的大门,李宗元,艾德干的后卫。尚澍、高志彬的前卫,方福恒、佘畯南、陈嘉实、黄汉华、卓国桢的前锋。若说当时排球队有队旗,那末,大土四还有足球队对歌。从整体上看,母校堪称能文善武,文武双全了。令人痛心的是,足球队11员大将已走了六人!
六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母校已经发展壮大,今昔对比,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