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学校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借庆典大会之机,学校向海内外发布了《西南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同时,为广泛宣传学校120周年来的办学成就,全方位吸收各方人士对120周年校庆的宝贵意见及学校未来办学的良好建议,学校特别建设了120周年校庆专题网站。“5、4、3、2、1”在庆典大会的全场倒数下,由王顺洪书记,徐飞校长,我校1955级校友马骥,老领导王润霖,中铁二局集团王广钟总经理,交通大学四川校友会钮小明会长共同点标,该网站正式启用,场内想起热烈的掌声。

庆典大会最后,徐飞校长做119周年校庆讲话。他细细回顾了学校初创山海关以来,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伟业中,特别是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中,做出的卓越贡献;讲述了21世纪以降,尤其是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发展目标以来,学校快速发展、硕果累累的点滴成绩。

徐飞指出,全校上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呈现出生机勃发、活力十足的喜人态势。站在今天这个重要的历史方位展望未来,我们致力于使“活力交大”成为“多彩交大”,色彩斑斓,瑰丽多姿。他说,“我们致力于使‘白色交大’成为动力强劲且圣洁高贵的大学;我们致力于使‘蓝色交大’成为实现科技跨越引领科技进步的大学;我们致力于使‘红色交大’成为矢志奋斗的创新创业型大学;我们致力于使‘本色交大’成为严谨质朴受人敬仰的大学。”
徐飞说,2016年,是交大建校120周年华诞。甲子再度轮回,气象复有更新,未来任重道远。让我们共襄盛举,竢实扬华,自强不息,共同描绘更加绚丽多彩的交大画卷,为实现“大师云集、英才辈出、贡献卓著、事业长青”的交大梦不懈努力。
最后,庆典大会在校歌声中圆满结束。
附:
竢实扬华 自强不息
——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19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2015年5月16日)
尊敬的各位学长,各位校友,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会于此,共同纪念和庆祝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19周年华诞。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四万余名师生员工,特别地代表王顺洪书记,向各位海内外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对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给予宝贵支持的各位来宾,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两个世纪前,世局与时局激荡,西南交大应运而生。1896年,经津卢铁路总工程师金达(Claude William Kinder)倡议,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就创办学校一事上奏光绪皇帝获准,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正式成立,学校起步之年即契合了彼时的先进诉求。如果说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表征,那么,铁路、矿冶、路政以及蕴含其中的驱动力,则直接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而且影响至今。
119年来,跨越三个世纪的西南交大以科学教育为先导,以发展中国的工程技术为己任,中西汇通,成绩斐然。创校以来,无论是坐落在唐山的路矿学堂,还是战火纷飞年代辗转湘、贵数省的交大唐院;无论是建国后的机构外迁、院系调整,还是应中央“大三线”建设整体迁川入蜀;无论是参战青藏铁路、京沪高铁建设,还是今天全力支撑、助推“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交通的轨迹触目可及,交通的乐章侧耳可听,交通的情感意犹未尽。
西南交大肇始于山海关,辉煌于唐山,壮大于峨眉,兴旺于成都,教育薪火遍布全国,群英灿烂惠及寰宇。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三十余万名栋梁英才,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世界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一代水利工程大师黄万里,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刘大中,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澍,建筑泰斗庄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姚桐斌,著名科学家林同骅、方俊、张维、严恺、刘恢先、周惠久、庄育智,工程大师杜镇远、赵祖康、侯家源、汪菊潜、龚继成,革命先驱杨杏佛、武怀让、李特,实业家李光前、徐新六、贝祖贻、李国伟、杨裕球等。师生中产生了57名海内外院士,光1933届土木系同一个班中就产生了4位院士,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当选的两院院士,几乎全是西南交大毕业生。
令人尤为振奋的是,交大培养的杰出人才创造了数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个现代气象台,中国第一架运输飞机,中国第一炉不锈钢,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中国第一条地铁,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等。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伟业中,特别是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中,交大人贡献卓著,彪炳史册。
21世纪以降,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以来,西南交通大学再结硕果,在轨道交通领域已形成学科门类最齐全、专业设置最完善、核心资源最集中的格局。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唯一同时也是我国西部12个省市区所有高校中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在中国高铁建设已经发挥并将在接下来的后高铁时代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进入首批国家“2011计划”,一大批组建培育中的协同创新中心也有望取得新突破。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三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5年以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0项,2009年、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数量,分列全国高校第七位和第九位。
学校在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摩擦学、生物工程学、交通隧道工程、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系统、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列车WiFi和轨道通信信息电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及遥感技术、高速道岔、无砟轨道等领域的学术成果,或处世界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学校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等国际大科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新型血管支架、人工心脏瓣膜、中医药等领域亦有建树。中国语言文学、海外红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中国高铁战略研究等声誉渐隆,竞吐芬芳。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