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中国科学报》在头版(要闻版)“院士之声”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中低速磁浮正当时》为题进行报道,该文得到人民网、中国网、南方网等转发。12月26日,《科技日报》推出题为《走出我国磁浮轨道交通自主研制之路——西南交通大学磁浮交通工程化纪实》的近4000字篇幅的报道。
此外,新华网、人民网、《青岛日报》《常州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众多媒体也分别以《“交大磁浮”三十年磨一剑书写自主创新典范》、《全球最长磁浮列车运营线今日试运行 核心技术来自西南交大》《青岛联手西南交大 张新起:实现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中低速磁浮》《交大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架通过验收》《首条国产磁悬浮线即将开跑 功夫来自西南交大 修炼于青城山中》为题进行了报道。其中,多条新闻被今日头条转载。同时,四川卫视播出视频新闻报道《国内首条中低速磁悬浮快线今天开通 核心技术来自西南交大》。
借助长沙首条国产磁浮线26日试运行,西南交大的磁浮宣传报道也借势宣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交大磁浮”成为交大新名片,被社会广泛认同,历时30年的磁悬浮研究得到认可和称赞。西南交通大学官方微信发布《中国首条国产磁浮线26日开跑 悬浮核心技术源自西南交大》深度报道,并全文刊载了《科技日报》通讯报道。师生员工及海内外校友纷纷为“交大磁浮”名片点赞。
《中国科学报》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钱清泉教授进行的专访中,钱清泉院士表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需要综合发展多种制式城市轨道交通,而中低速磁浮交通是极具潜力的城市轨道交通方式。中低速磁浮交通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建议加快推广应用。”
钱清泉表示,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主要采用传统的地铁、轻轨,单轨、现代有轨电车、市域快轨等制式也有应用。而中低速磁浮作为一种新的制式,相对于轻轨交通,具有噪声低、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以及造价低、维护成本低等比较优势。
首先是运营更安全。相对传统轮轨交通,磁浮列车与轨道之间由自动控制的电磁力非接触支撑,取代了轮轨的机械接触支撑,车辆悬浮并环抱着轨道运行,其结构形式决定了运营中不会脱轨和翻车。
其次是环保性能好。中低速磁浮交通是目前最宁静的轨道交通方式,其距运行列车10米处的噪声65分贝,且无轮轨磨损产生的粉尘。
再者,由于其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可以走线灵活,从而减少拆迁量,降低造价,可以建在其他轮轨交通工具无法建设的地方,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方便乘客就近换乘。
此外,磁浮列车产生的磁场对外辐射满足国际“电磁辐射公共标准和静磁场暴露标准”,对人体和环境没有危害。
“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中低速磁浮交通既可深入繁华市区,也可作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的城际交通。”钱清泉说,中低速磁浮交通的线路、车站可以较方便地采用高架、地面、地下敷设,所建的线路、车站有条件接近既有的机场、高铁、地铁、码头等所在地,也有条件贴近一些公共场所。因此,中低速磁浮交通极具发展潜力。
为此,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到来之际,钱清泉建议,把中低速磁浮交通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对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工程化应用与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扶持,扩大推广其应用规模。同时,采用多元融资模式,鼓励采用市场化手段发展中低速磁浮交通,引进社会多元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面向未来,我们应加大科研投入,建设创新平台。将中低速磁浮交通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促进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化示范,加快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钱清泉说。
《科技日报》推出题为《走出我国磁浮轨道交通自主研制之路——西南交通大学磁浮交通工程化纪实》的报道称,从1986年西南交通大学起动磁浮技术研究开始,30年来,西南交通大学从零起步到全面掌握磁浮交通系统工程化技术,形成可推广应用能力,走出了一条我国磁浮轨道交通自主研制之路。此次“长沙磁浮快线”试运行,标志着历经30年的不懈追求,西南交通大学磁浮技术已经成熟,并已率先走向工程化,“交大磁浮”已真正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