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庆,1982 年7 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中国北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大连机辆公司工程师、设计处副处长、处长。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大功率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开发研制,特别是在大 功率中速柴油机研发领域有很高造诣,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参与开发的“东风4D 型 系列铁路提速大功率客货运内燃机车”,1999 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 年获 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240 系列柴油机”、 “240 系列柴油机降低排放提供经济性的研究”、“马来西亚国铁电传动内燃机车”等 开发研制,2007 年分别获中国北车集团科技成果一等奖。2005 年获茅以升铁道工程师 奖,2006 年获中国北车集团科技贡献奖,2006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成大事者必做于细”。张思庆就是这样一位“做于细”的专家。
1996年中国铁路大提速以来,她以“细致”的精神,参与和组织开发了东风4D型系列内燃机车。2004年,她参与了引进机车和大功率内燃机车的采购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通过细致的工作,确保了引进工作的顺利实施。正是由于这种细致的精神,她主持的大连机辆公司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的技术引进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当世人在惊叹中国创造了高铁 “速度奇迹”的时候,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中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也创造了重载“运输奇迹”:
依托重载技术的自主创新,中国完成了国产大功率机车覆盖主要铁路干线货物列车牵引的 “动力革命”;
依托重载技术的完美集成,中国大秦铁路运煤专线年运量突破4亿吨,实现了一条变四条的 “魔术变身”;
依托重载技术的多元利用,中国实现了世界重载强国中拥有亿吨以上年运量重载铁路的 “条数之最”;
依托重载技术的充分释放,中国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 “世界第一”;
..............
装备制造一线的技术工人,将追求一流的信念与执著,刻在了他们的产品中,也刻在了中国重载事业的基座上。
2005年元旦刚过,引进美国EMD公司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的商务谈判和技术转让谈判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张思庆负责掌控项目组的全面工作进度,并亲自主持技术规范和技术转让内容、范围的洽谈。
每天,超强度的工作量,是她必须承受的考验;熬夜,是她必须具备的特长。
她习惯了天天看月亮(因为白天工作使用投影,需要拉上窗帘),习惯了半夜吃晚饭,习惯了工作到天明,习惯了见面时用“中国式英语”幽默地说:“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习惯了分手时说:“See you today!”(今天见!)
春节,张思庆顾不上跟家人团聚,在北京继续鏖战。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80多岁的老母亲不慎摔伤胯关节。雪地里,好心的路人把老人送进医院。老人是高度过敏体质,无法手术只能回家调理。张思庆连夜赶回大连料理,又马不停蹄地返回北京。
她强忍着,没有告诉单位任何人,继续坚守在谈判一线。
送走了严冬又送走了盛夏,全部洽谈历经10个月。
谈判冲刺的100多天,张思庆每天凌晨三四点才能休息,深度失眠折磨着她,一头秀发悄然化作银色。准备和她一同出国赴会的同事,在拍护照像时,倏然觉察,来不及化妆和染发的张思庆,两鬓斑白,镜头前的面容比往日苍老了许多。
签约那天清晨,经过24小时连续工作、疲惫之极的张思庆,在会议室的椅子上带着胜利的微笑睡着了,项目组的其他同志也姿态各异地坐在那里睡着了。
没有人忍心去惊动她们,因为她们太累了,太需要睡眠了。
征程上,还有无数个李海龙、彭玉国、温建军、张思庆,他们不在聚光灯下,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更少有人见过他们的身影。
千千万万铁路人涌动着激情,把压力和担当演绎成风采。他们深知:重载技术的金子塔尖,浸透的是自主创新的神圣使命;重载线路流淌的,是国民经济的不竭血脉。
在不断攀登的重载实践中,铁路人承载着超极限的负荷,用激情凝聚力量、用执著锤炼创新,创造和弘扬了负重奉献、永创一流的“重载精神”。
这种精神,与“高铁精神”“青藏精神”一脉相承,是在“火车头精神”殿堂里抽芽勃发的又一笔宝贵财富。
这种精神,将融汇进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不断升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力量。
中国的重载事业,凝聚着中国铁路人精神的锰、意志的钙、信仰的钢和力量的火,铿锵着共和国和谐发展的浩荡脉搏,在世界重载铁路家族中卓尔不群。
光明日报:“和谐号”是如何接轨世界的——中国北车创新发展启示录
7月1日,中国北车为澳大利亚研制的首列四辆不锈钢双层客车试验车在大连港装船出海,此举标志着中国人用先进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叩开了发达国家铁路市场的大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水平从此与世界接轨。
这仅是中国北车近年来捷报频传的其中一幕。中国北车依靠独特的自主创新模式,不仅制造出了创造“中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