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杰出校友

铁路提速的保护神——翟婉明教授(图文)

时间:2014-05-10 13:07:38  来源:  作者:

翟婉明,1963年出生,江苏人。198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92年获机车车辆专业博士学位。现任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学会(I-AVSD)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入选者,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主要从事铁路车辆工程及轨道工程交叉学科领域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研究,主持和参加了40多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并创建了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新理论,开创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学科新领域。他建立的“车辆-轨道统一模型”,在国际上被列为本领域四大代表性模型之一,得到广泛引用,他也因此成为国际车辆动力学学界的知名专家。该理论被成功应用于我国铁路近10个重点工程 (产品)之中,解决了列车提速及秦沈快速客运专线建设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1.jpg

翟婉明第一次坐火车是去成都上大学

 

那一年,大雨连绵,宝成铁路塌方了,很久路都不通,他只能转搭去上海的火车从昆明绕。这一绕就是三天四夜。一天一夜后,他到了贵阳。那时他刚从农村出来,家里穷,买完火车票后,就剩了两块钱。他不敢买吃的,只能自己饿着,看别人吃。好不容易饿到昆明,他又发现,从昆明到成都是快车,快车票还要再加7块钱,即使一路没舍得买口吃的,他那两块钱还是不够。他眼前一片茫然,只能拿着西南交通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去找警察。在警察的帮助下,他最终填饱了肚子,到了峨嵋火车站。出站时,他见到学校来接的人,这成为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二十多年后,当他成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为中国火车的多拉、快跑、更安全不断做出卓越贡献时,这段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依然是他最津津乐道的记忆。

 

 发达国家未必比我们强

 

经济观察报:当初为什么会学和铁路相关的专业?

 翟婉明:我们那时候,报志愿时对所学专业是没什么概念的。考西南交大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在我们老家靖江那个地方交通太不便利,只有一条公路线穿过县城,去哪儿都很麻烦,所以,我比较向往“交通”这个领域,当时也没想到以后会搞铁路。

 经济观察报:在上西南交大之前,对火车有什么认识?

翟婉明:上大学之前,我就没有坐过火车。唯一一次见到火车还是中学时学校组织去常州玩,专门从天桥上远远地看了一下火车站里的火车,跟看稀奇一样。

 经济观察报:大多数“长江学者”都是“海归派”,作为少数本土博士之一,你对此有何感想?

翟婉明:对,我是地地道道中国土生土长的科研工作者,没在国外念过一天书。能够出国开阔视野当然是好的,但如果把它作为唯一的模式,我想,这并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过去我们很落后,需要向国外学习,但现在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从来没觉得自己这个本土博士比留过学的洋博士低一等。我也出过国,去的是丹麦,但不是去留学,而是去讲学,人家请我去搞系列讲座。

经济观察报:你从来没想过出国深造吗?

翟婉明:我也有去英国读书的机会,雅思都考了,当时雅思还不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人考,我考雅思的时候,整个考场上,考生才两个人。后来我又为什么没去呢?倒不是我拒绝出去,只是了解了一下情况,发现英国的铁路,无论是在“重载”还是“既有线”的需求上,跟中国都是没办法比的,他们那边一直在萎缩,而这个学科我们当时还是比较强的,所以,我就在国内读了博士,博士读完,又被评为“跨世纪人才”、“杰出青年”、“长江学者”,于是,任务越来越重,也就没有机会出国深造了。

 经济观察报: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铁路处于什么水平?

 翟婉明:在铁路这个领域,发达国家也未必比我们强,因为中国铁路有独特的社会需求。我们在运输线上遇到的问题都比西方多,我们的地质条件也很复杂,有特殊的环境和条件,比如青藏铁路上有高原冻土,国外都没这种环境,即使有这种环境他们也不会去做这样的工程。

 经济观察报:目前国外铁路的发展是什么样的状况?

翟婉明:美国铁路的发展已经到一定层面了,日本的新干线也已经很成熟了。事实证明,他们在铁路科技上也不可能再有什么太大的发展了。

  经济观察报:既然他们已经发展得那么成熟,为何不直接把那些技术引进过来?

翟婉明:直接拿别人最先进的东西、买人家准备好的参数当然是最便捷的,但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中间这个过程,那任何时候的发展都只能依靠别人,也就是说,别人发展咱们才能发展,别人不发展了,咱们就只能等着。

  经济观察报:在这个领域的科研工作你是如何起步的?

翟婉明:1993年,我被铁道部评为 “跨世纪人才”,得了30万元的奖金;1995年我被评为“杰出青年”,又得了20万元。这两笔钱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的独立科研是从这两笔奖金开始起步的。科研工作的展开离不开经费,正是这两笔奖金,为我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和稳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来,我十五年磨一剑,一直没有松懈,才得了这么多荣誉。我没有那种去兼个职、搞个公司或是担任个什么行政职务的欲望,拿了让人羡慕的资助,目标和任务就在那儿了,虽然寂寞,但也没时间寂寞,只能毫不犹豫地往前冲了。后几年,到了技术开发的时候,对于任何疑难问题,我心里都有数,这都要归功于我那七八年的基础研究。所以,科学发展的过程必须是有规律的,一步一步的。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热烈庆祝母校120周年华诞专辑
热烈庆祝母校120周年华
校友活动:又是一年芳草绿 正是春游好时节
校友活动:又是一年芳
2014年5月4日交大青年校友欢聚大连旅顺
2014年5月4日交大青年
曹建猷院士-铁道电气化专家
曹建猷院士-铁道电气化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